“我们将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聚民智民力、增进人民福祉作为重要着力点,一件一件的抓好民生实事。”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记者围绕生态建设、转型发展、社会保障、民生发展等话题对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包头市委副书记、市长赵江涛进行了专访。
人民网记者:5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在现场聆听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您有怎样的感受?
赵江涛:再次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直接感受到了总书记一心为民的浓浓情怀,倍感亲切、深受教育、深受鼓舞。总书记重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寓意深刻,就是在新的形势下告诫全党牢记党的初心使命,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聆听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既是一次思想洗礼,也是一次党性教育。
人民网记者:今年上两会,您带的议案是什么?除此外,您最关心的两会议题是哪些方面?
赵江涛:今年我带的建议,主要是涉及稀土资源综合利用与技术创新、装备制造、基础设施建设、清洁能源示范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创新、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包头的稀土新材料产业独具优势特色,当前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是科技创新。因此,我最关心的是科技创新方面的问题。
建国初期,包头就拥有稀土研究院、五二研究所等一批国内一流科研院所,具备良好的科技创新优势。特别是稀土研发方面,目前建有“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研究与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稀土冶金及功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2015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去年国家级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又落地包头,为稀土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于此同时,包头拥有首家国家级稀土检测中心、国内唯一一家“稀土新材料测试与评价行业中心”、国内唯一一个专门以各类稀土产品为交易品种的大宗商品现货电子交易平台。可以说,在稀土新材料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方面,包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比较完备的创新体系。
人民网记者: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包头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赵江涛: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内蒙古的战略部署和战略定位。
我们始终坚持抓好生态空间管理,立足全市2.78万平方公里市域面积,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城乡融合,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规划、保护、修复,重点打造“五大生态区域”。制定实施《沿黄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扎实推进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红线、城市绿线、城市水体线的划定和立法工作,目前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评估优化工作基本完成,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城镇开发边界管理条例已颁布实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正加快推进。
我们始终坚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2019年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70.2万亩,大青山南坡等生态功能区治理恢复取得明显成效,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7.9%。严格落实轮牧、休牧制度,严厉打击违法占用和破坏草原行为,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趋势得到总体遏制,全市天然草原植被盖度达到36%。全面落实河湖长制,积极推进沿黄绿色生态走廊建设,综合整治黄河支流河道115公里,治理沿黄盐碱地47.6万亩,黄河三个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我们始终坚持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率先在全自治区启动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全力推动原煤散烧污染治理和“散乱污”企业整治,空气质量达标天数达到300天以上。自治区级以上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全部建成,全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6%。9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废弃垃圾填埋场整治和存量污泥处置项目加快推进,成功入围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
人民网记者:包头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也是全国20个最适宜发展工业的城市投资环境50优城市之一。随着这些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包头依托良好的工业基础,形成了一个工业体系较为完备、优势明显、潜力巨大的现代化工业城市。请您讲讲包头市转型发展、全面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情况。
赵江涛:近年来,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的重要嘱托,聚焦党中央关于内蒙古的发展定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坚定不移地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一是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充分利用包头驻市大型国有企业多,科研机构、科技人才和产业工人集聚等优势,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建立了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和重点产业集群“群长制”,着力推动驻市国有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地方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各类技术、人才、设备、市场等优势资源有效衔接,促进产业由集聚向集群转变,带动产业链往下游延伸,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二是坚持把提升材料水平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们坚持没有先进材料就没有先进制造业的理念,把提升材料水平作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持续发力,全市优质钢、特种钢比重达到90% ,电解铝就地转化率达到80%,稀土五大功能材料全国领先,轴承钢即将开展工业化实验与生产,先进高分子新材料实现进口替代,聚乙醇酸可降解塑料等20项核心技术实现突破,产业“四多四少”状况正在加速转变。
三是坚持把深化科技创新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强化内联外引,整合全市科研院校和企业科技力量,先后与中科院、清华、北大、浙大、上海交大等30多所科研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了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研究与综合利用和一机集团特种车辆及其传动系统智能制造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累计建成院士工作站46家、各类研发机构266家,成功研发并转化了纳米稀土抛光液、稀土著色剂、磁共振诊疗车、3.6万吨垂直挤压机、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无人驾驶电动矿用车等一批国际领先科技成果。2019年,G115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等20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压水堆环形燃料组件等7个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8户、自治区级企业研发中心14家,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居自治区首位。
四是坚持把壮大新兴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牢记总书记“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重要指示要求,规划了千万千万级风电基地,在采煤沉陷区建设了百万千瓦级光伏领跑者基地,光伏组件产业链已经形成,风机制造产业正在形成,成功获批国家可再生能源综合应用示范区。积极发展军民融合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园区获批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伺服电机、数控机床、5G应用等智能制造产业和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正在加速培育,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2.3%。
人民网记者:社会发展、民生保障一直是全国两会上网友关注的热点话题。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包头市关于民生保障会有哪些举措?
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要求我们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我们将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聚民智民力、增进人民福祉作为重要着力点,一件一件的抓好民生实事。
一要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入贯彻“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脱贫举措和“四个不摘”工作要求,制定实施《克服疫情影响、促进贫困户增收防返贫十项措施》,及时做好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帮扶,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巩固脱贫成果。因地制宜做实产业扶贫项目,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创新“智志双扶”举措,不断增强脱贫致富内生动力。高度重视城市低收入家庭生活保障,全力推动城镇困难职工解困脱困,确保脱贫攻坚成色更足。
二要抓好城乡服务功能建设。城乡是民生保障的重要载体,要提高城乡建设服务民生的深度和广度,让城乡建设最大限度的满足和服务民生发展。启动主城区“三横四纵三连”快速路网规划,推动重要节点工程开工建设,进一步改善出行条件。加大老旧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和积水点治理力度,扎实推进中小型城市绿地建设,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力度,加快推进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改造,推动既有住宅电梯改造试点建设,实施物业管理提档升级项目,进一步提高综合覆盖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治理综合体系和长效管护机制。
三是坚持把稳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今年受疫情影响,就业形势严峻复杂,扩大和稳定就业任务艰巨,我们研究出台了《包头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稳定和扩大就业若干政策措施》,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努力稳定现有就业,积极增加新的就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同时紧紧抓住疫情期间大数据、数字经济、医药健康等产业表现出的强大潜力和良好发展势头,整合资源、挖掘潜力,下大气力培育发展新产业新动能,推动就业创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四是解决好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坚持把教育事业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推广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办园模式,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性幼儿园。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实施办学条件改善计划。着力提升人民健康水平,抓紧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城乡社区等基层防控能力建设,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更好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总之,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政府工作报告》安排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切实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来源:人民网)
(免责声明:本文章转自网络,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内容仅供参考。如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