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稀土高新区:稀土产业逆风奔跑
作为国内稀土产业发展的领航区、风向标,今年以来,稀土高新区科学研判、真抓实干、破难前行,积极应对疫情对产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严格制定落实复工复产相关激励政策,强化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促进集约化和高端化发展,加快绿色化和智能化转型,稀土产业在“逆风”中稳步前行。1-5月,包头稀土高新区37家规模以上稀土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42.65亿元,同比增长7.7%;稀土化合物、稀土金属、稀土永磁合金、永磁毛坯、抛光粉产量同比分别增长约16%、15%、67%、19%、8%,稀土产业发展量质齐升、速稳质优。
苦练内功 重塑产业竞争新优势
走进包头江馨微电机科技有限公司百级无尘车间,机声隆隆,灯火通明,10条摄像头微型自动变焦马达全自动生产线正在高速运转。
今年年初,江馨微电机加大科技研发力度,疫情期间推出外径尺寸为7.2×7.2毫米、7.5×7.5毫米的自动变焦马达,可实现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产品2CM距离内微距拍摄,并配套华为、摩托罗拉、三星等企业5G手机产品。
江馨微电机自动变焦马达生产线
“作为一家科技型企业,想要弥补疫情带来的损失、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必须推陈出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前不久,企业成功研发出潜望式和防抖式摄像头,将大大提升摄像头分辨率,目前正在接受客户检验,并将于年底实现批量生产。”该企业董事长郭延春对笔者说,因5G网络普及下手机的更新换代和疫情之下平板电脑销售量大增,电子产品配套摄像头需求突飞猛涨,因此,企业将于年内扩大产能,将生产线由10条增加至18条,产值也有望比2019年增长3倍。
“一个个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碰撞出的耀眼火花,都离不开企业久久为功的韧劲和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主任池建义深有感触地说。
今年以来,稀土高新区结合稀土产业发展实际,统筹制定分批复工复产方案,鼓励企业“苦练内功”,不断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帮助企业落实好用工、用电等各类要素保障,协调落实相关帮扶政策,统筹解决企业人员返岗、企业用工短缺、生产物资运输等难题。积极帮助稀土重点企业争取上级奖励资金,向28家企业发放2020年市级财政下拨稀土产业专项发展资金4110.45万元。
重点项目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稀土高新区不断加大稀土项目引进力度,科锐微磁投资1.2亿元年产2000吨快淬磁粉项目、明芯科技投资5500万元年产3000吨高性能稀土抛光材料项目、利晨科技投资6000万元年产3800吨抛光粉及抛光液项目、宁波百琪达投资5000万元建设年加工1万吨钕铁硼氢碎粉项目、北方稀土投资6000万元建设1万吨稀土热稳定剂项目、内蒙古元炁科技注册1.2亿元建设烟气除尘装置项目等相继落户,为稀土高新区产业和经济发展后劲注入强大动力和势能。
科技赋能 锻造绿色发展金链条
近日,由稀土研究院和中科院力学所共同研发的高熵合金靶材试制成功,并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有望在石油化工、钢铁、钕铁硼磁钢表面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据了解,高熵合金是由五种或五种以上元素以等摩尔比形式组成的多种元超体共合体,每种主元的含量在5%-35%之间,和以往的合金不同,这种高熵合金有多种金属却不会萃化,是一种新材料,可以通过磁控近射的方式运用于钕铁硼磁体表面防护。
“相比以前的膜层,新研发的铝基高熵合金靶材制备的膜层具有更高的强度、硬度、耐蚀性以及抗氧化性,对稀土表面防护涂层用靶材产品的升级换代具有重要意义。”稀土研究院稀土功能材料研究所所长刘小鱼说。
今年上半年,北方稀土研发团队自主研发出轻稀土碳酸盐连续化沉淀、碳酸氢铵与氨水的混合沉淀剂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并通过技术集成成功解决了单级、间歇式生产造成的用水量大、产品质量波动大、整个生产过程中自动化水平低等问题,项目实现二氧化碳减排80%,电耗降低29%,废水量降低40%。作为多种稀土产品的中间原料,北方稀土“万吨级轻稀土碳酸盐连续化生产工艺研究及产业化”项目可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稀土产业逆势增长的关键要素。近年来,稀土高新区以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上海交大包头材料研究院、稀土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为依托,打造了中科院产业园、上海交大产业园、昊明新能源产业园、中科机器人产业园和稀宝博为医疗器械产业园5大创新基地,构建了“两院五园”协同创新的稀土研发新格局,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努力取得引领性创新成果。
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科研实验室
为了有效应对疫情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和影响,稀土高新区以重点产业为支撑,用科技创新的无形之手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
实施总投资81.13亿元的稀土重点项目26个,设立稀土和高新技术产业基金,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最后一公里”。整合科技资源,积极争取设立中科院包头稀土功能材料研究所,培育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10家以上、重点实验室1家、院士工作站2家,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家以上、科技“小巨人”和创新引领型民营企业10家以上。设立科技创新企业数据库,柔性引进高端创新人才10人以上,科技孵化项目200个以上,打造良好的创新生态,进一步打好稀土特色牌。
政策加持 助推产业迈向高端化
在稀土新材料深加工基地,包头金山磁材是一家拥有国内先进的各类磁测、粒度、成分、显微、力学、镀层、外观检测分析实验设备的企业,产品涉及风电、医疗器械、新能源汽车电机、伺服电机等领域。其中,该企业磁性材料的性能“磁能积+内禀矫顽力>74”,达到国内批量生产的最高水平。
金山磁材生产车间
“企业自2014年成立以来,在项目、产业方面均得到了稀土高新区的资金扶持。在政府的助推和我们自身的不断努力下,3-5年内将实现销售收入13亿元以上。”该企业董事长靳树森对笔者说。
同样得益于“政策红利”的,还有包头昊明稀土新电源科技有限公司。该企业的顺利投产,常务副总经理袁爱东将其归功于政府的大力扶持。“稀土高新区为我们量身打造建设了厂房等基础设施,并支持公司申请到1700万元的稀土产业转型升级资金,解决了采购设备的资金来源,让项目得以顺利落地。”
着眼于高起点布局,着力于产业规模和行业地位的快速提升,近年来,稀土高新区积极落实包头市出台的《包头市关于进一步加快稀土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支持稀土新材料产业园区发展十条政策》,配套出台《稀土高新区对稀土新材料企业给予销售奖励的实施意见》等政策,从原料保障供应、用地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电价优惠、产业基金、销售奖励及贷款贴息等10个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目前,稀土高新区稀土及配套企业已突破百家,从业人员累计超万人,已形成集稀土科研、生产、检测、交易为一体的稀土产业集群,实现稀土永磁、储氢、催化、抛光、发光、合金六大功能材料全覆盖。稀土储氢材料和稀土抛光材料的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磁材产量已提升到全国第三,连续5年保持30%以上增速,产能达4.5万吨。稀土新材料产值约占稀土产业总产值的50%。
随着稀土产业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及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蓬勃发展,稀土高新区稀土产业以“奔跑”的姿态,正加速集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